第135章 一个月之内结束战争(第三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十月初一一大早,崇祯就起床了。

    他看了看科学院根据他写的东西制造出来的温度计,上面显示室内温度有二十度,倒是很暖和。

    可是现在室外的温度却有零下5度了,而且最近还在大幅度降温,北风呼呼的刮。

    这种,足以成为定心丸了。

    穿好衣服后,刚用完早膳,卢象升就来了。

    “陛下,太原那边的粮草来了,是耿巡抚亲自送来的。”

    “哦,耿如杞来了,让他来见朕。”

    “是!”

    不多时,耿如杞便来了。

    耿如杞是山西的巡抚,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悲剧。

    怎么说呢?

    正统历史上,崇祯二年11月,己巳之变爆发,皇太极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

    京师向全国发布勤王令,耿如杞带着山西的五千人前来勤王。

    结果在北京城外,一话。”

    “谢陛下。”

    “辛苦你亲自跑一趟了。”

    “来,他前脚到大同府,听闻蒙古鞑子破了长城防线,后脚就脚底抹油跑到了太原?

    这次若不是他整个总督先跑了,大同镇何至于落到这个地步?

    “先不提这个人,眼下最重要的是调派粮食,山西的粮食够不够吃?”

    为什么先不处理张宗衡?

    因为张宗衡这种罪名,还真不能立刻处理完,毕竟崇祯是要找整个大明朝刀法最好的师傅,给他剐个五千刀的!

    而眼下,最重要的是赶紧结束战争。

    “回陛下,今年山西产了不少红薯,老百姓都勉强可以过冬的。”

    这个耿如杞说话倒是老实,换做别的官员,怕是又要大肆吹嘘一边了。

    “如果再从南边抽调一部分粮食上来,够不够?”

    “粮价会涨。”

    “你现在立刻传朕的圣谕回太原,山西所有的官员捐粮食,把粮食往雁门关运,朕要在雁门关囤积100万石粮食!捐过粮食的人名单全部记录下来!朕不会亏待他们的!”

    “是!臣这就去办!”

    “好好办,办好了这件事朕记你大功一件。”

    “多谢陛下栽培,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耿如杞立刻就离开了,然后快马加鞭就往太原赶。

    为什么现在要在雁门关囤积这么多粮食呢?

    因为整个大同府现在都被冲击得乱七八糟,大同府必然有更多难民。

    少说有几十万吧?

    大胜仗是赶走侵略者,但赶走了就完了么?

    如何妥善的安置好难民,才是最重要的。

    绝对不能一刀切让难民全部涌往关内,这是一种看似好,但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

    难民进城,会破坏城内原本的秩序。

    例如21世纪发生在欧洲的难民涌入,就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治安风险和内部矛盾。

    正统的明朝末年,东江镇的孔有德等人被安排到山东,就是因为辽东军民和山东当地的军民有矛盾,才直接导致孔德友叛变。

    所以,内部矛盾这种事,从来不是小事,作为上位者,在处理这种事的时候,绝对不能乱来。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万丹伟征摁在地上来回摩擦,摩擦完后,立刻给大同府释放大量的粮食,让那些的难民能过万这个冬道:“军有军法,臣听说陛下的新军政有监察院,军事法庭,臣以为这些交给宪兵来处理,是最合适不过的。”

    崇祯笑道:“好!你这个回答让朕很满意,朕就把他交给你来处理,你去代县,按照军法处置他!”

    陈贤安微微一怔,连忙道:“陛下,臣只是个游击将军,无权处置。”

    “朕现在就任命你为监察院督办,领雁门关宪兵司衙署,替朕执行军法!”

    陈贤安猛地抬起头:“陛下……臣拜谢圣恩!”

    “把粮食都查办了屯在代县,最好是将老百姓都招募回来。”

    “是!”

    “去吧。”

    “臣告退!”

    等陈贤安走了,崇祯才开始与诸将讨论接下来进军的事情。

    崇祯只说了一句话:“朕希望在一个月之内见到万丹伟征的脑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