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全国表彰(第一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沈棨常年在边境待着,虽然是文官,但身上或多或少有军队气息,行事作风都比一般的文官要干脆、果敢,也更加心狠手辣。

    张凡一直秉承着“茅坑里的石头都有用”的原则。

    从昭狱离开后,坐着马车一路朝皇宫的方向行去。

    崇祯掀开旁边的窗帘,看见一大车一大车的水泥正在从城门口的方向往城内送进来。

    前面的一些工人忙得汗流浃背,但干劲十足,因为有钱拿啊,一个月一两银子,对大明朝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非常多了。

    路边卖报郎正在大声吆喝着:大明日报,大明日报,从北京城到大兴县的水泥路已经修完,半个月之后就可以通行,半个月之后就可以同行咯!

    那小男孩举着报纸,正在卖力地吆喝着。

    崇祯让王承恩过去买了一份报纸过来。

    崇祯看完报纸,满意地点了点头,北京水泥制造局现在的规模正在逐渐增加,后端的产业链正在趋向成熟。

    无论是供应量还是供应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

    至少现在完全可以满足从顺应该是四朝了。

    万历、泰昌、京师,现在北京街头无数老百姓都在热议当今,是一种未来的希望。

    这对朝廷来说,是一种正面形象的塑造,也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来说,是一种正面的激励。

    为什么说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也有好处?

    高考这东西,被穿越者崇祯搞出来,在大明朝的读书人眼里是被瞧不起的。

    儒学的科举才是正道,是无数读书人的选择。

    而高考的内容都是什么?

    是农学、工学、力学、法学等等。

    这些在古代是属于杂学,是被儒学排斥的,被读书人鄙视的。

    而皇帝建立的北京大学,开设的高考,却考这些东西,当然被全天下的读书人看不起。

    而地方上的舆论又掌握在读书人手中,若是某个甲里有人对高考感兴趣,要去参加,自然是被那些读书人所鄙视的。

    可现在不同了,现在那些底层的不少人看完、听完这一次大明日报的内容后,他们的认知桎梏似乎被打破了。

    原来不必非要科举,也能被朝廷重用,甚至也能建功立业。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