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这年轻人,心还真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夹皮沟野菜厂临时又增设好几个收购点,这才没有造成出售山货的村民堆积的现象。

    否则的话,像有些种类的蘑菇,保质期非常短,要是大太阳底下晒上一小得丁老黑也哈哈大笑,使劲拍着他的肩膀头:

    “大帅啊,别看个小,本事不小,哪你前段时间去了首都,你小子一点不会来事,怎么不去水库那边,瞧瞧俺孙女去!”

    海明珠在那边学习淡水珍珠养殖,期间就往家里写了一封信,主要是他们那个山旮旯,实在太不方便,估计写的信都在路上呢。

    听到海明珠,刘青山脑子里浮现出那个淳朴而又率真的大姑娘,那是一个能令人心灵安静的好女孩。

    不过他嘴上却跟海老头胡说八道:“老爷子,俺可不敢去,你孙女就像明珠一般耀眼,指不定把多少小伙子吸引得五迷(www.xinbanzhu.com)三道的,俺去了非挨揍不可。”

    “滚!”海大贵笑骂一声。

    “好嘞,你们长辈先聊着,俺去陪陪别的客人。”刘青山顺势跟着会计一起走出办公室。

    野菜厂这边,也有职工食堂,甚至连宿舍都有,吃饭什么的,一点不成问题。

    这位老会计,也是退休的,被刘青山给请了过来,一边走,嘴里一边念叨:

    “青山啊,咱们厂子预留的收购资金,才二十万,这些日子,就快用掉一半了。”

    刘青山也眨眨眼:这么快,这还没到蘑菇的采收旺季呢。

    不过转念一想,他又乐了:“花出去的越多,倒是赚的才越多嘛。”

    “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别到时候没钱收山货,还得早点准备出来。”老会计一本正经地跟刘青山说着。

    这年轻人,心还真大。

    刘青山也点点头:无论做啥生意,最怕的就是资金链突然断裂,那简直是毁灭性的。

    史同志玉柱够牛掰吧,当初筹建巨人大厦的时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最后呢,巨人大厦一直还趴窝呢。

    山野菜加工厂要是也像那些国营单位一样,打白条,那估计也就离关门不远啦。

    他正琢磨着呢,就看到杨红缨陪着雷欧和维克多等几名老外,谈笑生风地迎面走过来。

    刘青山嘻嘻一笑:“好像资金的问题解决了。”

    于是众人一起去了另外一间会客室,刘文静和刘文娟忙着给客人倒茶。

    维克多走了一大圈,还真有点渴了,端起白瓷茶杯,喝了一大口,只觉得入口苦涩,不是咖啡也不是茶,差点喷出去。

    吐出去的话就太没有礼貌了,可是又实在咽不下,含在嘴里,鼓着腮帮,憋的好不难受。

    刘青山就笑着解释:“维克多先生,这是我们当地特产的肾精茶,是我师父的独家配方,最适合男人饮用,尤其是像您这样的中年男人。”

    看着刘青山那个“你懂的”的眼神(www.shubao.info)儿,维克多还真懂了,咕嘟一下,把嘴里的药茶咽进肚里,然后又接连喝了几口,只觉得入口清爽,好像一点也不苦。

    雷欧和皮埃尔他们见状,也都皱着眉头喝起来:还真苦啊。

    刘文娟还给刘青山倒了一杯,结果又被瞪了一眼,她这才吐吐舌头:好像没成家的小男人,不用喝这个。

    “刘,这药茶味道很,很独特,不知道功效怎么样?”维克多斟酌一下语言,最后才用到了“独特”这个词汇来形容。

    中老年男人嘛,都比较关心这个。

    刘青山笑笑:“我们中国的医学,和西方不一样,我们讲究的是循序渐进,道:“这一个月分量的药茶,就算朋友之间的赠送,等到维克多先生再需要的时候,就要收费喽。”

    哈哈,众人大笑,瞧得刘文静姐妹心里直纳闷:老外就是这么怪,有时候开几句玩笑,反倒更亲热。

    闲聊一阵,维克多这才开始说正事:“刘,我刚才看了你们的羊肚菌,品质很好,我决定收购了,还有,希望你说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能和你的羊肚菌一样优秀。”

    嘿,这个老小子,还想来个双丰收是吧,那当然要满足你。

    刘青山笑着点点头,这个倒是也在意料之中,几个月前,崔敏浩在收购羊肚菌的时候,已经进行过化验,化验报告他们厂里也有备份,想必维克多也已经看过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维克多不肯收购,那么还有崔敏浩兜底呢,刘青山也不怕。

    接下来,当然是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谈价格了。

    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嘛。

    这个主要是杨红缨负责谈,刘青山就老神(www.shubao.info)在在地坐在那压阵。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价格竟然比崔敏浩那边还要高一些,每斤多出了十美金。

    那换成人民币的话,每斤羊肚菌,价格就是一百二到一百三之间。

    这一笔交易,夹皮沟野菜厂就能入账五十多万,刘青山好像不用再为收购资金担心了。

    这也跟维克多接触的层次有关系,毕竟都是高级餐厅。

    直接签订了合同,也算是皆大欢喜,看看时间已经是中午,刘青山就邀请客人们,一起去食堂用餐。

    除了海大贵那一桌,另外就是守林村的刘老支书以及丁家沟的人,也凑了两桌。

    剩下的就是夹皮沟那些来参加开业庆典的人,也有两桌。

    最后就是刘青山和杨红缨,陪同外宾这一桌。

    另外还有公社的孙书记,以及县里的王书记和郑红旗作陪。

    至于楚专员,已经回去了,这一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估计这会儿正郁闷呢。

    没法子,都怨何家康这货,实在太不争气。

    “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们,我们华夏古代的一位哲人有这样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刘青山当然要先做开场白:“我们这里条件有限,所以也就没有准备西餐,不过呢,诸位都吃了几十年,想必也都吃腻了,正好今得王书记和郑红旗都心生敬佩:青山这是真能忽悠啊!

    其实也不完全是忽悠,他们平时吃习惯了,不感觉怎么样,可是第一次品尝菜肴的老外,却是真觉得新鲜。

    吃着吃着,服务员又端上来一盘菜,没等刘青山介绍呢,维克多等人就直摆手:

    “这种生长在树上的菌类,我们吃不习惯,嚼起来就像是胶皮。”

    刘青山眨眨眼:“谁告诉你们是长在树上的了,你们说的那个是木耳,我们这个是长在地表的,名叫地耳,学名叫普通念珠藻。”

    又介绍一下地耳的好处,比如是环境的指示剂等等,属于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物,听得维克多等人也都来了兴致,纷纷开始品尝。

    只是吃到嘴里之后,一个个都开始皱眉,那种好像嚼橡胶的感觉,还是令他们很不习惯。

    这也是西方人不喜欢吃木耳类食品的主要原因。

    刘青山也不由得皱眉:好像这时候,欧罗巴那边,也没流行吃地耳呢,这下大条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