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筹备进京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青山,今年咱们学校,英语成绩平均提升了将近二十分,这是你的功劳;”

    “还有数学复习的时候,也是听了你的建议,提升难度,平均分虽然才四十八分,却也是全地区第一。”

    “另外你们夹皮沟,这俩月每道:“我也去敬一杯酒,谢谢夹皮沟,能培养出这么好的人才。”

    今着说着,就说到了夹皮沟吗,王县长颇有些感慨:“你们夹皮沟,还真是人杰地灵啊。”

    前几个月,夹皮沟上了人民报纸,现在,又出了一名北大生,还真是不简单呢。

    蒋局长也跟着接过了话茬:“上午我和老徐去了村小转转,虽然有点简陋,但是孩子们的成绩还是很好的,支教的杨老师都是首都来的大学生,绝对高水平。”

    “夹皮沟能这么重视教育,将来肯定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一番话,说得老支书和张队长他们,都乐得合不拢嘴。

    而刘青山则心里一动,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心里酝酿好的想法说出来。

    于是他哈哈两声道:“蒋局长,杨老师在我们村里教书,还是太委屈人家啦,我们合作社准备把她调到野菜厂当厂长。”

    “所以,还要麻烦蒋局长,给我们夹皮沟,重新委派两名老师才好。”

    蒋局长也是立马拍板道:“行,必须支持!”

    一场筵席,最后尽欢而散。

    送走了客人,各家各户也把东西都归置回去,这才算是彻底消停。

    刘青山家里,大伙也帮着收拾完了,今,杨红缨的火气也就渐渐消了,嘴里埋怨一句:“就你能,啥事都管,操心的命。”

    老四和老五的立场也很不坚定,一家拽住杨红缨的一只胳膊,使劲摇晃:

    “老姐,你就帮帮大哥吧,可不能把他给累坏喽。”

    “你们这两个小叛徒。”杨红缨戳戳她们的小脑门。

    郑小小也眨眨大眼睛,嘴里说道:“老姐,你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好像是有点屈才,要不,还是当厂长试试吧?”

    你们啊,到底是哪头的?

    杨红缨也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她本来已经适应了现在的角色,每一,她一直压抑的争强好胜的性格,也被重新点燃。

    好像在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不会,故意的好不好……

    第二,血浓于水,如今有了妻子和儿子,还是应该回家看看的。

    这是人之常情,没理由阻挡。

    一听刘青山答应得挺痛快,高文学也暗暗松了一口气,他对家里,多少还是有点怨气的。

    这么多年,把他一个人扔在偏远的小山村,有点任其自生自灭的架势。

    不过不过父母兄弟姐妹,毕竟也都是他的亲人,从他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不能割舍的东西。

    倒是刘金凤有点发愁:“家里这么多鸡呢,好几百张嘴,娘一个人可照顾不过来。”

    林芝也是明白事理的,口中劝慰说:“金凤,公婆还是要见的,家里有我和你爷爷奶奶照应着呢。”

    刘青山也早就安排好了:“我都告诉张撇子家的老三和老四,这段时间过来帮忙,大姐,这两自己聪明呢,你哥逗你都听不出来。”

    杨红缨摸摸小老四的脑瓜。

    “真哒!”老四一个高蹦起来。

    刘青山也笑着拍拍身边安静坐着的山杏:“你和山杏一起都去!”

    “太好啦!”

    小老四立刻搂着山杏,又蹦又跳,不过高兴了一阵子,就又想起来一件事:

    “那还有娘呢,爷爷奶奶呢,要不咱们一大家子都去好啦!”

    还不错,没忘记几位长辈。

    林芝则笑着摇头:“我就不去了,你们出去玩的高兴,我在家就高兴。”

    刘青山点点头:“这趟去肯定比较折腾,等我在首都那边买了房子,安顿下来,以后咱娘和爷爷奶奶,啥时候都能去住。”

    “哥,要在首都买房子啊,那太好啦,咱们就在,就可以在那边买房子的,不过三凤啊,咱们在首都买房子,也没啥用啊?”

    买房子置地,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无论到啥时候都是正事,刘士奎也不反对。

    他担心的就是一点:也没人在那边常住,总不能买了房子空着吧?

    刘青山就笑着跟爷爷解释:“爷,二姐在那边上学,以后还要在那边立业,包括我和咱们村里的一部分事业,也都要向首都延伸,趁着现在房子便宜,我手头又有余钱,当然要买下来。”

    这么长远的计划,刘士奎也搞不大懂,不过能在首都买房子,毕竟是值得骄傲的事,所以他也就点头:

    “行,你们年轻人的事,就由你们折腾,我们这些老的,就跟着你们享清福,哈哈。”

    去首都的计划,就这么确定下来,人可是不少:刘家小一辈的,全都包括在内,另外还有大姐夫高文学,以及还在吃奶的小火。

    不过在出发之前,还有些杂事,需要处理,比如说大姐要和张老三张老四他们哥俩,交接养鸡场的工作。

    二姐也要去开介绍信,还有办理户口和粮食关系。

    刘青山也要把村里和野菜厂的大事小情安排妥当,这一趟的首都之行,只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必须先稳固后方。

    另外就是物资的准备,去看望大姐夫的家人,总不能空着手吧?

    还有林子洲那边,也要带一些土特产过去,毕竟夹皮沟能上报纸,人家帮了大忙。

    而且他还要上山,在师父那住两宿,上次那两箱子古画,里面有十多幅,都破烂得不成样子。

    刘青山准备带过去叫鲁大师帮忙瞧瞧,看看能不能找人帮着修补修补,不然糟蹋了实在可惜。

    在山里跟哑巴爷爷说了要去北京的事儿,老爷子还交给他一个信封,比比划划着:

    正好去看看你师叔。

    师叔?

    刘青山也不知道这是哪冒出来个师叔,不过师父既然这么交代,他也就把信封收了。

    一九八四年八月一号,建军节这话声……

    车厢里的人有点多,刘青山他们是中途上车,所以只抢到了两个空座,大姐抱着小火坐一个,剩下的大伙轮流坐。

    人多没好味,汗味儿,臭脚丫子味儿,烟味儿等等混杂在一起。

    好在这时候的火车,是可以开窗户的,两边的车窗都打开,穿堂风一吹,车厢里面还真一点也不憋闷。

    “哥,咱们去别的车厢溜达溜达。”

    小老四好动,第一次坐火车,当然要看个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