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要给子孙后代留点家底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洗了个澡,刘青山又变回清清爽爽的小帅哥,然后帮着母亲做午饭。

    分的鱼已经领回来:一条大鲤鱼,四五条一斤多的鲶鱼胡子,剩下的就是一盆小杂鱼和一只大甲鱼。

    对啦,还有刘青山弄回来的水老瘪,挤在盆子里,爬个不停,看得人有点头皮发麻。

    鲶鱼自然是炖茄子最好,林芝已经泡了小半盆茄子干,他们家的大棚里,还真没栽种茄子。

    把鲶鱼炖到锅里,刘青山就去当院那口灶子忙活,老四和山杏坐在小板凳上,帮他烧火。

    先烧了点开水,把水老瘪放里面焯一下,用笊篱搭出来之后,锅里再放几勺子豆油,等油温升起来之后,就把水老瘪分几次开炸。

    外皮炸酥之后,就捞到盘子里,再炒点椒盐儿,就算完事。

    吃饭的时候,一桌子显然是放不下的,因为把王教授和几名学生也都请过来。

    主菜就是鲶鱼炖茄子了,盛了两大盆,鲶鱼肉质细嫩,富含油脂,大伙都吵吵好吃。

    看到那一盘子黑黢黢的油炸水老瘪没人动筷,刘青山指了指:“都尝尝这个,很香的。”

    满桌子的人都直摇头,只有杨红缨相信这个老弟,于是用筷子夹起来一只。

    瞧着是有点吓人,一时间也不敢往嘴里放。

    刘青山也乐呵呵地夹起一只,直接上手,在水老瘪的尾巴掐了一下:

    “把内脏这些脏东西就带出来,还有翅膀的硬壳,不愿意吃的也可以摘下来,剩下的就都可以吃了。”

    说完之后,蘸了少许椒盐,整个水老瘪就全都扔进嘴里,嚼得咔哧咔哧直响。

    真吃啊!

    几名年轻的学生都瞧得有点眼睛发直,魏铁柱咧咧嘴:“青山,啥味啊?”

    “尝尝不就知道了,堂堂男子汉,连这点勇气都没有?”

    刘青山又往碗里夹了几个,然后给山杏和小老四都剥了两只。

    看到连杨红缨这位大姐姐都敢吃,魏铁柱和张海洋他们,也都硬着头皮,闭着眼睛往嘴里塞了一只。

    一嚼之下,香气竟然十分独特,而且越嚼越香,比鱼啊肉啊什么的,好吃多了。

    “嗯,好吃,比知了猴还香!”

    杨红缨嘴里赞着,又夹了一只,还朝刘金凤示意了一下。

    两个小的,也都吃得眉开眼笑,直接下手抓。

    “这要是有点小啤酒,啧啧。”

    刘青山嘴里轻声念叨着,然后就听到炕上传来王教授的声音:

    “你们谁能喝酒的,就少喝两盅,油炸水老瘪这么好的下酒菜,不喝点太可惜啦。”

    敢情老师早就吃上了,倒是他们这些年轻人,胆气显得小了点。

    学生们心里感叹着,都过去用饭碗倒了一两二两的。

    水老瘪下酒,还真是绝配,等到午饭结束,两盘子油炸水老瘪,竟然一个都没剩。

    吃饱喝足,学生们先回住处午休,而刘青山则乐呵呵地跟王教授说:

    “王爷爷,晚上可别答应别人家的饭局,一定回来吃。”

    他知道今话,领着王教授来到外屋地,把木盆上面的盖子掀开,王爷爷也不由得惊呼一声:

    “甲鱼,这可是好东西啊!”

    虽然农村没人吃这玩意,可是在城里,甲鱼绝对是难得一见的高级货。

    像这种十多年的甲鱼,少说也得十几块钱,都快顶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喽。

    也就是这年头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要不然,野生的甲鱼,估计早就抓得快要绝迹。

    想到这个问题,刘青山就联想到了山野菜,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下午当然继续挖塘泥,期间刘青山还被老支书告知:明,明起来,这也是当时农村的一大特色:许多村里的当家人,其实都是文盲。

    不认识字的,不会写字的村干部,大有人在。

    老支书还好一些,多少能读懂报纸,张队长就惨了,斗大个字,能认识一箩筐就不错了。

    刘青山看过张队长去公社开会,所做的会议记录,简直就跟鬼画符似的。

    大概只有张队长自个能瞧明白,回来传达精神(www.shubao.info)的时候,一般也都不出错。

    偶尔也有例外,一次公社召开计生会议,张队长回来召开村民大会,看着自己的小本本念:

    “上边号召开展计划生育,坚决消灭小三儿,从明跟外商谈判的时候,就差点没打起来了,大伙必须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原来我们都把山野菜当成草,现在摇身一下子变成宝儿,成为抢手货,那么在采收的时候,就必须严格执行县里的规定,谁要是敢违反,必须严肃处理!”

    下面的村书记和队长等等,这才稍稍冷静一些,专心听孙书记讲话:

    “为了避免纠纷,咱们公社将所属的山地和林地,进行划分,到时候,自个采自个的,谁也不许捞过界。”

    这一点是必须的,现在山野菜值钱了,那还不得抢红眼?

    当地民风又彪悍,抢山野菜就是抢钱,不打起来才怪呢。

    随后就开始讲解那份计划书,计划书里,各种山野菜在采摘的时候,有那些注意事项,才能确保可持续开发,都有详尽的介绍。

    比如在采摘刺老芽的时候,千万不能把下面的枝干折断;

    采摘蕨菜等蕨类植物的时候,轻轻折断就好,不要破坏下面的根基;

    黄花菜,那就采上面的花苞就好,下面的枝叶,千万不要破坏……

    各种山野菜和菌类,切记不能贪心,来个一扫光,要留给它们生长繁衍的时间和空间,按照计划书中的建议是:采大放小,采十留一。

    另外一个大方面就是,有采就要有种。

    不能光索取,也要注意合理进行移栽,确保每一种山野菜资源,都可持续利用。

    还是以刺老芽为例:这玩意也好活,每年可以组织村民,多在林间空地栽一些枝条,这样慢慢产量就上去了。

    千万不能抱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想法,把资源都祸害完了,来年不就抓瞎了?

    这份计划书,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没有空话套话。

    以往开会,大伙都听得昏昏欲睡,今::“咱们当农民的,也要学会把眼光放长远,我就用这份计划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那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点家底儿!”

    在座的这些,大都是种地的农民,听了之后都心里一颤:太对啦,咱们要是都祸害光了,子孙后代还不得掀咱们的棺材板啊?

    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点家底!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