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有滋有味的小日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唉,要是有稻草就好了,稻草又软和又保暖,编草帘子最合适。”

    大头还从书上看过稻草帘子,可惜他们这边暂时没种水稻。

    一提到稻草,大头和刘青山不由同时想到了二彪子。

    这小子也出去快俩月了,不知道学的咋样,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呢?

    小哥俩蹲在场院这正聊着呢,就看到一辆牛车,慢悠悠地从西边晃悠回来。

    场院里的人便纷纷打招呼:“老蔫儿,这是干啥去了?”

    赶车的叫张老蔫儿,为人老实,不爱说话,但是农活样样精通,为人也勤快,是个会过日子的。

    “把秋着,吆喝住拉车的老牛,也凑到大伙跟前,卷了一根烟:“这一上午把俺憋坏了,甸子上都是枯草和苇子,俺都没敢抽烟。”

    守着林子和草甸子,平日里,村民们都很有防火的意识,尤其是春秋冬三季,都知道特别加小心。

    就连小孩子也不例外,要是敢在野地里玩火儿,被大人知道,绝对能把屁股打开花。

    “老蔫儿叔,你刚才说啥?”

    刘青山好像隐隐抓住点什么,又一时间没想明白,就赶紧追问。

    “俺刚才就说没抽烟啥的。”张老蔫儿吧嗒了两下纸烟说道。

    “不是,是前面那句。”

    “就是甸子上的草和苇子啥的。”

    苇子,对,芦苇!

    刘青山一拍巴掌说道:“苇子又轻便又保暖,咱们就用苇子编帘子好啦!”

    夹皮沟西边,就是一望无边的大芦苇荡,里面的苇子,都有两米多高。

    这玩意烧火也不禁烧,呼燎一把火,连一瓢水都烧不开。

    偶尔也有用苇子苫房的,但是苇子跟苫房草相比,容易烂。

    所以年年都在甸子上长着,也没人收割,以至于刘青山把这玩意都忘了。

    “老蔫儿叔啊,多亏你提醒了,来,赶紧坐牛车上,俺给你照张相!”

    刘青山心情大好,非得拽着张老蔫儿,要给他照相。

    “那俺回家把中山装穿上去,那还是家里大小子结婚的时候做的呢。”

    张老蔫儿一听是照相这么隆重的仪式,就要跑回家换衣服。

    结果又被刘青山给拽住:“别啊,咱们就本色照相,生活气息才浓呢。”

    刘青山和大头一起,把张老蔫儿摁到车上,拍了一张照片。

    拍完之后,发现车上还放着个破铁桶,探头往里一瞧,好家伙,里面竟然是半桶蛤蟆。

    这种蛤蟆的肚皮上都是红色的斑点,俗称红肚囊蛤蟆,学名叫哈士蟆。

    和山上的林蛙相比,个头小一些,营养成分也稍差,主要是体现在母蛙肚子里的蛤蟆油上。

    哈士蟆也有蛤蟆油,只不过比较少。

    在刘青山的记忆中,几十年后,他们这边别说林蛙了,连哈士蟆,都变得十分稀少。

    归根结底,还是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农药滥用造成的后果。

    刘青山把手伸进桶里,捏出来一只,个头也不小。

    再瞧瞧爪子,带着小疙瘩,于是又扔进桶里,这种是公的,肚子里没籽。

    没籽就没有蛤蟆油,因为蛤蟆油虽然带着一个“油”字,却并不是脂肪。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用来供应后代生长发育的,所以营养才会那么高。

    “,这叫“辟谷”。

    不光是蛤蟆,就是冬道:“当然不一样,这是哈士蟆,放到从前那会,都是给皇宫里专门进贡的贡品。”

    刘金凤也在旁边劝说:“杨老师,你吃吧,这蛤蟆很滋补的,青山给咱们夹的,都是母的。”

    为了增强说服力,还把碗里的哈士蟆夹起来,整个塞进嘴里,大嚼起来。

    杨红缨还是不敢这么吃,小心翼翼地先撕了个蛤蟆腿儿,放进嘴里。

    嗯,味道还不错,酱香浓郁,肉质细腻。

    不过用筷子捅开肚皮之后,看到里面黑糊糊的蛤蟆籽,还有上面缠绕着的乳白色的蛤蟆油,还是觉得难以下咽。

    “丫头,放心吃吧,吃哈士蟆,就得吃这个呢。”

    奶奶慢声细语地在旁边说了几句,杨红缨这才闭着眼睛,送进嘴里。

    咬了几口,她忽然睁开眼睛,眼神(www.shubao.info)也明亮许多:“咦,还真是越嚼越香呢!”

    一旦适应之后,杨红缨也就放开了,一顿饭下来,也吃了十多只,不过大多是公的,因为母的,大多被刘青山挑着给了大姐和老妈他们。

    杨红缨这样的门外汉,当然是无法分辨出公母的,最后一个劲拿眼睛瞪刘青山。

    刘青山嘴里嘿嘿着:“杨老师,俺姐怀孕了,需要营养,所以多吃点,好好补补,你就别有啥意见了。”

    听他这么一说,杨雪晴也吐了下舌头,有点不好意思,她吃着吃着,就把这茬给忘了。

    然后就听刘青山继续慢悠悠地说着:“除非你也像俺姐一样,嘿嘿……”

    杨红缨立刻炸毛了,猛地伸出手,娇喝道:“三凤儿,我看你是耳朵痒痒了是吧!”

    刘青山赶紧一个后仰避让开来,心里暗暗嘀咕:这一个两个三个的,都会这招,这日子没法过啦。

    ……

    刘青山的小日子当然还得照常过,而且还过得有滋有味,第二的,蹲那捡吧,专门挑大个的,太小的根本就拿不上手。

    这小黄蘑最好了,现在昆虫都销声匿迹,所以不用担心里面生蛆。

    唯一的缺点就是落叶松细小的针叶,会粘到蘑菇上,清理起来比较麻烦。

    只能是回家之后晒干,轻轻用手抓一阵,针叶就全都掉下去了。

    除了小黄蘑,就是冻蘑了,冻蘑的学名叫做元蘑,是侧生在树木的根部和树干上。

    这种蘑菇个头比较大,肉质也非常肥厚,碰上就是一大堆,层层叠叠地生长在树干上。

    即便是下了头场雪,依旧(www.fqxs.net)可以在林子里采到冻蘑,这大概也就是它名字的来历吧。

    大家分工明确,大部分人采小黄蘑,一小半采冻蘑。

    采蘑菇这工作,看起来轻松,实际上还是挺累人的,一会儿蹲一会儿站的,身体不好的,折腾一会儿就迷(www.xinbanzhu.com)糊了。

    两点多钟就收工了,众人回到木刻楞,匆匆吃了块饼子,喝了碗热汤,就赶紧下山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