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我们成功啦(求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一分钱憋倒英雄汉,此刻用来形容夹皮沟的老少爷们再合适不过。

    大榆树下,一片沉寂,大伙都吧嗒着烟,一筹莫展。

    刘青山家倒是还有一千块钱,可是这笔钱,他还准备买个粉碎机,再给鸡雏扣个棚子过冬呢。

    车到山前必有路,刘青山轻咳一声:“支书爷爷,没钱就借呗。”

    “借钱花,不行不行,那不是拉饥荒了吗,哪有这么过日子的。”

    大伙一听都齐声反对,在农村,借钱花的主儿,都会被人说成不会过日子,是败家子儿。

    只有张杆子一个人,站起来表示支持。

    这货平时没少朝别人借钱,你一元他两块的,虽然都不多,但是已经成为村民眼中的败家子了。

    老支书也直摇头:“咱们这笔买菜籽的钱,也不是小数目,找谁借去?”

    “缺钱找银行啊,咱们可以贷款嘛。”

    刘青山知道大伙的老观念早就根深蒂固,所以一点也不着急,不慌不忙地说着。

    银行,贷款?

    银行不是存钱的地方吗,还能借钱?

    这时候的农民,基本上没听到过“贷款”这个词儿。

    在他们朴素的观念里,就是千万不能借钱,借了别人的钱,心里慌慌的,总感觉不安稳。

    七嘴八舌讨论一阵,张队长还是有点魄力的:“贷款就贷款吧,等咱们大棚蔬菜卖出钱,先把贷款还上!”

    老支书倒是知道一点贷款的事儿,又不是旧(www.fqxs.net)社会驴打滚的高利贷,顶多给点利息,于是咬咬牙,也表示了同意。

    村两委算是集体通过,那别人的反对也就无效了,可是新的问题来了:贷款到底咋办啊?

    解铃还须系铃人,大伙都望向刘青山:既然是你提出来的,那还是你出头吧。

    这种事,刘青山当然不会退缩:“行,明,肯定是大姐夫的投稿过了呗!

    那可是《收获》啊,是整个国家当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阵地,承载着华夏作家的梦想。

    老一辈的如巴金、老舍等等,年轻一辈的,张抗抗,余华,路遥等等,作品几乎都在收获上面发表。

    能在收获上发表作品,就代表了一种认可。

    刘青山,又怎么能不为高文学感到骄傲呢?

    高文学的眼睛里面,猛的迸发出璀璨的光彩,仿佛两团火焰瞬间燃烧,一把抓住刘青山的胳膊。

    “三凤,应该说是我们成功啦,成功啦!”

    这一刻,所有的挣扎,所有的苦闷,所有的辛苦,全都一去不返,只剩下成功的喜悦。

    从手臂传来的丝丝痛感,刘青山能了解大姐夫内心的激动和狂喜,可是,俺替你高兴就成了,干嘛还非得把俺带上?

    跟这种死心眼,也掰扯不明白。

    刘青山赶紧挣脱出双臂:“大姐夫,你这算是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高文学被他说得一愣,仔细咂摸咂摸一阵,这才大喜:“青山啊,你说的好啊。这句话,以后就当咱们高山这个笔名的座右铭!”

    俺就是随口这么说说好吧?

    刘青山有点无语,赶紧转移话题:“大姐,这么大的喜事,晚饭咋不弄点好吃的,好好给姐夫庆庆功。”

    刘金凤的俏脸上也满是欢喜,她可不是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人家当初也是文学青年,否则的话,也不会和高文学恋爱。

    就是身为长姐,母亲身体又不好,承担了太多的家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这才耽误了学业,没考上高中。

    她眼中带着笑意,却又努力装出一副生气的模样:“文学,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这么大的喜事,你竟然还瞒着我,你……”

    高文学又激动地握住妻子的手:“金凤,写作上的事儿,当然要第一个告诉青山的,你放心,其他事情,肯定第一个告诉你。”

    “你呀,就是榆木脑袋。”

    刘金凤想要敲一下丈夫的脑袋,但是手指落上去的时候,还是变成了帮着高文学整理一下乱蓬蓬的头发,还抿着嘴偷着乐。

    结果就听到弟弟嚷嚷:“大姐,炒点花生米,再煎个鸡蛋,把下午弄回来的蛤蜊肉炒一盘,把爷爷奶奶叫来,给俺姐夫庆祝庆祝。”

    上次办喜事,家里剩了点花生米,还有油盐酱醋啥的,甚至还剩下几斤猪肉,连肥带瘦的,都切成薄片,放到锅里炒熟,再多加点盐,放到罐子里封着,能吃好些完又瞪了刘青山一眼:“三凤儿,你不许喝酒啊!”

    刘青山只能讪讪地放下酒杯,年纪小,没人权啊。

    “哈哈,没事,今个高兴,三凤就破例喝一盅。”

    老爷子发话了,当然没人敢反对。

    奶奶也笑吟吟地帮腔说:“三凤小的时候,还不到周岁呢,他爷爷就用筷子蘸着酒,往他舌头上点,辣得皱鼻子瞪眼睛的。”

    饭桌上,顿时响起一片愉快的笑声。

    结果就是,三盅酒下肚,高文学就脸红脖子粗地躺到炕上呼呼大睡。

    刘金凤用湿手巾帮他擦脸,指尖爱怜地从丈夫瘦削的面孔上划过,她能理解,丈夫心里承受的巨大的压力。

    如果不能在写作的的道路上获得成功,丈夫又不会种地,不会营生,写作又没有出路,那就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

    现在终于好了,总算是盼到希望,所有的压力,也都释放出来,其中大部分,还会转换成动力,鼓舞着他继续前行。

    这样的日子,真好!

    陪着爷爷小酌几盅,刘青山又去村里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个小包,里面零零碎碎的,装了一些好东西。

    都是当地的特产,乳黄色的林蛙油,这东西可是大补,尤其对女性来说;还有几两鹿茸片,这个是爷们的最爱;另外,还有一些猴头木耳之类的山货。

    既然去县里一趟,就顺便跑跑销路。

    在他们这里,村民不拿这些当好东西,主要还在为填饱肚皮而奋斗。

    但是在县城,在大城市,总有一小撮先富起来的人,对这些东西有需求的。

    在供需链还十分不完善的时代,谁能第一个蹚出路子,那就意味着财富滚滚而来。

    ……

    第二着:

    “俺和老板叔急着办贷款呢,就不等你了,等以后大棚出钱,给你买个小收音机,来回路上听听二人转啥的,俺们先走啦——”

    看着前面两个人飞也似地,很快就没了影,张杆子心里琢磨着:这活儿待遇不错啊,天天有两毛钱的伙食补助,还要给买戏匣子听二人转,那还不美死?

    伴着小毛驴的铃声,土路上响起了哼哼二人转的声调:“王二姐我独坐北楼,眼泪汪汪啊……”

    唱着唱着,好像觉得《王二姐思夫》这出戏,跟他的情况大相符,张杆子咳嗽两声重新唱道:“老光棍我赶着驴车,眼泪汪汪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