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发展大计(求月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吃饱喝足,大伙一起动手,把借来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悉数归还,又各自端着半盆子剩菜折摞,乐呵呵地各自回家。

    这年头,有的吃就不错了,谁还在乎什么卫生不卫生的,大烩菜热热,吃着更香。

    刘青山还领着小老四,特意给山杏家送去点,发现钱玉珍已经躺在炕上睡着了,心里踏实不少。

    于是也就没有惊动她,把剩菜交给山杏,留下妹妹跟小伙伴在这玩,就回家歇着去了。

    前前后后折腾好几了,俺跟文学住好几年南北炕,革命友谊深似海。”

    张杆子一个将近四十岁的老跑腿儿,竟然也冒充起小伙儿来。

    刘青山撇撇嘴:果然是人至贱则无敌啊。

    于是兜里装了一包烟,直接往前院老支书家里溜达,他可不想看大姐他们两口子被这些人折腾。

    进屋之后,发现还有几个村民都在院子里乘凉闲扯,有拐子爷爷,队长叔,大张罗,老板儿叔等人。

    村里人就是这样,吃完饭,喜欢扎堆,老老少少,都会聚拢到不同人家里边。

    撒了一圈烟,刘青山也捞着一个小板凳,坐那听大伙闲聊。

    看到刘青山,话题就渐渐转移到他家的那些洋鸡崽身上。

    老板叔以前生产队的时候,年年都要赶着大马车,跑几趟县城,比普通村民多见过些世面,他吸了一口烟说:

    “青山啊,你家那两只洋公鸡,能不能借俺用两,这是犯七仙女,非得生足了七个闺女,才有希望生个小子。

    村民之间开点玩笑,再正常不过,老板子也不在意:“俺这不是琢磨着,洋鸡产蛋率高,俺弄些个二串子养养,没准来年能多下点鸡蛋。”

    大伙也都跟着点头,都夸老板子脑瓜好使。

    唯独老支书有点担心,他吧嗒了一口小烟袋,烟袋锅里冒出一股青烟:“上边不会啥时候再割尾巴吧?”

    众人默(www.zhaishuyuan.cc)然,刘青山则心里有数:老支书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养成了事事求稳的性子。

    这个放在以前没毛病,但是放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大时代,就有点过于保守了。

    他笑着说道:“俺这次去春城,可看到不少新鲜事儿,人家城里,个体户都跟下完雨的蘑菇似的冒出来,一,那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所以,响起了一片啧啧的赞叹声。

    大张罗更是叹息一声:“要是俺也能生到城里就好喽。”

    刘青山连忙接过话茬:“其实在咱们农村,想成万元户,也不是啥难事儿。”

    “哦,怎么说?”

    大伙都不由得伸长脖子,瞪大眼睛。

    刘青山继续说道:“咱们国家现在的政策好了,鼓励农村除了种地之外,还要发展副业呢。”

    大伙儿都种了大半辈子的庄稼,当然知道,靠种地肯定饿不死,但是光靠种地,想成为万元户也不现实。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那么多地可种啊。

    就算是有那么多田地,这老牛破车的,也根本种不过来。

    众人七嘴八舌呛呛一阵子,也没整出个什么章程。

    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刘青山这才抛出准备好的话题:“这次进城,俺和俺爷,去了王爷爷家,就是以前下放到咱们村的老王教授。”

    “老王啊,他身子骨还好吧?”

    拐子爷爷当初跟王教授关系也不错。

    “好着呢,人家还返聘回学校,继续发挥余热呢,俺弄回来的鸡雏,就是王教授他们大学的。”

    刘青山应了一声,继续说道:“王教授还给俺带回来不少农业书,还给咱们夹皮沟支招呢,希望乡亲们都能早日富裕起来。”

    “老王有心了,不知道他啥时候能回来看看?”

    拐子爷爷的话题,又有点跑偏。

    主要是他老人家月月领着补贴,所以生活算是夹皮沟最好的,也就不大关心什么发家致富的事儿。

    可是,别人不一样啊,这些年大伙都穷怕了,也想穷则思变,只是苦于没有门路。

    张队长立马急火火地问:“青山,老王都给咱们想了啥招,你快点说说?”

    对于王教授的学问,村里人都是佩服的,所以刘青山才会打着王教授的旗号,否则的话,以他的年龄,在这些爷爷叔叔跟前,说话肯定不好使。

    刘青山先回答了拐子爷爷的问题,然后才说道:“王爷爷说,农村人,最基本的就是两条路:种植和养殖。”

    大伙一听,不免有些失望:农民嘛,谁不种地,谁家不养几只鸡鸭鹅啥的?

    一瞧人们的表情,刘青山心里就有数了:“王爷爷说了,按照以前的法子来种地,顶多能混个温饱,现在要种植反季节蔬菜,才是一条致富的路子!”

    “反啥?”一听这个字眼,老支书就有点心慌。

    “您老别担心,不反别的,是反季节蔬菜,比方说,冬:“当然想了,过年吃芹菜,全家都勤快。”

    大张罗也一个劲点头:“去年俺家晒了点干芹菜,就准备过年的时候包饺子。结果呢,跟柴火似的,根本嚼不动。”

    一瞧着话题又要跑偏,刘青山连忙往回收:“就像这芹菜,本来是夏说:“年前的时候,咱们不少人家,都要栽蒜苗吧,那个就跟塑料大棚一个道理。”

    嗯,好像有点明白了。

    因为冬在大棚里面种茄子,他说种黄瓜,一时间,好不热烈。

    到了后来,因为种芹菜还是种韭菜的问题,张队长和大张罗都吵吵起来,还争得面红耳赤。

    “停吧,都停吧,大棚还没影呢,你们吵吵个啥!”

    老支书发话了,他不满地在鞋底子上磕打两下小烟袋锅,把里面的烟灰磕到地上。

    一时间,大伙有点尴尬:好像刚才有点上头了。

    农民,从来都不缺乏干劲,更不缺吃苦耐劳的精神(www.shubao.info),他们缺少的,是知识,是眼界,是切实可行的路子。

    老支书则继续给他们降温:“这塑料大棚长啥样,你们谁见过,谁会弄?就算是种出来蔬菜,谁去卖?又卖给谁?”

    大伙全都被问得不吭声了,叫他们在田里流汗,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他们都毫无怨言。

    叫他们出去到外面卖菜,还真张不开嘴。

    刚才还热火朝咱们一个夹皮沟,就算是咱们青山公社都种菜,人家也能消化!”

    “真哒?!”

    那几个人都噌噌噌地从小板凳上蹿起来,将刘青山团团围住。

    刘青山还真有点心虚,因为这件事,他只是初步跟大飞哥他们打了个招呼,可没签什么销售合同啥的。

    他刚才打包票,主要是给大伙鼓劲的,免得像老支书他们,瞻前顾后,错过发展机遇。

    不过想想,以夹皮沟的生产力,能种出多少菜来,到时候运到城里,还担心消化不掉吗?

    不知不觉,天都黑了,大伙谈兴依旧(www.fqxs.net)很浓,刘青山却累了,约定好明天继续,他就往家溜达。

    家里面,闹洞房的人也都散了,刘金凤和高文学,正端着碗宽心面,在那往嘴里秃噜呢。

    吃完收拾一下,林芝就张罗着早点睡觉,还给家里剩下的三个孩子,各自发了两个棉花团,叫他们睡觉的时候,把耳朵都堵上。

    刘银凤当然懂了,红着脸把耳朵堵上,还有刘青山也是。

    只有小老四,懵懂无知,反倒把棉花团塞进鼻子眼里,然后摁住另外一个鼻子眼,使劲一喷气。

    噗的一下,棉花团便飞到刘青山脸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