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藏匿中的朱允炆(二合一章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梨园胡同,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里肯定与唱戏的有关,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梨园胡同是京城戏班云集的地方,这里平时就设有戏台,无论是白他聪慧,可只有朱允炆自己知道,自己的聪慧其实更多的是他在背后的努力,如果只是比聪明,他其实并不比朱允熥强多少。

    本来朱允炆觉得自己都快要成功了,可是却没想到朱允熥横空杀出,夺走了自己的皇太孙之位,也正是从朱允熥被册封为皇太孙时起,朱允炆心中就已经对老朱产生了极大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是怨气。

    也就是从那正是李节的严防死守,才让朱允炆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最佳时机,但朱允炆却依然不肯放弃,于是在参加过朱允熥的登基大典时,他也终于找准时机,趁着别人都没有注意自己,然后悄悄的离开。

    当然只靠朱允炆一个人,肯定不可能逃离皇城,但朱允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的心腹,特别是黄子澄,更是他最信任的人,甚至主动为朱允炆东奔西走,拉拢朝中的各方势力。

    之前的朱允炆虽然被朱允熥压过一头,但未必没有翻身的机会,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愿意把宝押在朱允炆身上,哪怕是朱允熥已经登基,依然还是有一些人不甘心失败,甘愿冒着风险帮助朱允炆。

    也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朱允炆才能顺利的逃出皇城,这其中黄子澄也出了大力,但他却一直没有与朱允炆见面,而是让人悄悄的将朱允炆安排在这个小院子里暂居。

    对于黄子澄的举动,朱允炆也十分理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失踪之后,肯定会引起李节的警觉,到时黄子澄这些人肯定会被李节重点关注,因此在这种时候,黄子澄如果来见自己,只会暴露他的位置。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也耐心的住在这个小院子里,虽然院子周围显得有些乌烟瘴气,与他亲王的身份完全不符,但为了日后的大业,朱允炆却甘愿忍受着这一切。

    “咚咚咚~”随着外面的更鼓声,三更辞虽然看似是胡扯,但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朱标在去世之前已经失语,即没有说出也没有写下传位给朱允熥的话,所以朱允炆完全可以咬死了自己才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这件事。

    而且朱允炆也丝毫不担心自己没有支持者,事实上黄子澄这些人背后可都不简单,他们大都出自江南一带,背后有整个江南的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最为关键的是,江南一带的士大夫与地主阶层对大明之前的政策已经极为不满,比如之前的阶梯田税,几乎是在刨他们的祖坟,使得他们不得不抛售手中的田地,虽然许多贫农因此而受益,但却是从他们这些地主身上吸血。

    另外还有李节从美洲带来的高产作物,也许在别人看来,这些高产作物能够造福,却夺走了他们对粮食的垄断,毕竟以前江南可是最主要的产粮区,甚至北方都需要从南方运粮维持。

    可是现在高产作物出现后,却大大的削弱了江南产粮区的重要性,这就相当于让他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筹码,日后与朝廷说话都不能像以前那么硬气。

    除了上面的两件事外,最严重的其实还是刚刚结束的科举案,老朱虽然保留了之前的进士榜单,但在江南的士大夫看来,他们才是受害者,毕竟明明是自己这边的人考的最好,却被其它地方的举子联合起来告状,最后不得不让出许多的名额,特别是还让张信等人惨死,这也更加激起了江南儒生的愤怒(www.shubaojie.com)。

    可以说科举案大大激化了江南儒生与朝廷的矛盾,刚好又有黄子澄帮着朱允炆四处奔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江南有名的大儒都愿意站在朱允炆这边。

    换句话说,只要朱允炆到了南京,肯定能一呼百应,最差的结果,也可以与朱允熥划江而治,如果他的运气好一点,说不定可以像当年的老朱一样,率兵从南打到北,再一次的统治什么话,而是将一封厚厚的书信交给朱允炆,然后自己就消失在黑夜之中。

    朱允炆也立刻关上窗子,然后迫不及待的把书信打开,看着信上熟悉的字体,朱允炆也不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朱允炆好不容易冷静下来,然后仔细的把这封厚厚的书信看了一遍(www.fanwai.org),这三服蓝玉尽量的拖延解开封锁的时间,以及锦衣卫在城中四处侦查,并且还打着宫中失窃的理由,这点也在朱允炆的意料之中,他和黄子澄早就知道李节他们在短时间内应该不敢大张旗鼓的寻找他。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