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历史上的“敏敏郡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你说的是二叔家的蒲城堂姐吧,当初她一直住在京城,和大姐同岁,她们两人性子相投,感情也最好,可惜三年前她回长安,大姐也十分想念她!”朱允熥立刻回答道。

    “蒲城郡主?她好像是秦王的长女吧?”李节对蒲城这个封号还是有点印象的。

    “对啊,她是秦王叔与王妃的长女,性格和我姐有点像,都是脾气不太好,不过奇怪的是,她们两个脾气不好的人却很谈的来。”朱允熥再次回答道。

    “可你姐为什么说她命苦?”李节忽然不解的问道,他亲眼看到朱玉宁在提到对方时,眼中闪过的那种担忧。

    “这个……”朱允熥听到这里也露出一种为难的神(www.shubao.info)色,显然他是知道其中的原因的。

    “李伴读你问这个做什么?”朱允熥犹豫了好一会儿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你姐让我给蒲城郡主带封书信,我看她提到对方时神(www.shubao.info)情有些异常,所以才想多问几句,如果你不方便说就算了。”李节看朱允熥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也就不再打算再追问了,他本来也只是因为好奇随口一问。

    “咳,其实也没什么不能说的,都是一些家事,你也不是外人,知道这些也没什么。”没想到朱允熥却忽然干咳一声主动说道,随后又看了看左右这才接着又问道,“李伴读你可知道秦王妃的出身?”

    “秦王妃?”李节闻言也愣了一下,随后这才猛然想起来,这个秦王妃的来历他好像听说过,对方似乎并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

    这时朱允熥也开口提醒道:“秦王妃是蒙元名将王保保的妹妹,皇爷爷曾经称他为‘,秦王妃很可能就是赵敏的原型,只可惜秦王朱樉不是张无忌,这位敏敏郡主的原型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老朱夸王保保是老朱平生有三件憾事,一是没有得到传国玉玺,二是没有活捉王保保,三是没有抓到元太子,由此可知王保保在老朱心中的地位。

    “王保保早就死了,那个秦王妃……”李节这时忽然想到‘敏敏郡主’现在的处境,当即也心头一震道,秦王与秦王妃是单纯的政治联姻,而且在他们婚后没几年王保保就死了,秦王妃也失去了利用价值,她的处境也可想而知。

    “李伴读你应该能猜到,秦王叔和秦王妃的感情非常差,甚至王叔还动手打人,我爹也曾经劝过王叔,但都没用,毕竟这种夫妻间的事,别人也插不上手,蒲城堂姐是秦王妃的长女,她性格倔强,曾经在王叔动手打秦王妃时,抱着王叔咬了几口,气的王叔差点把她打死,但堂姐从头到尾却连眼泪都没有掉一滴,要知道那时她才七八岁啊!”

    朱允熥说到这里也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对于自己这位性格倔强的堂姐,他也只剩下佩服二字,不过这一点倒是和他大姐朱玉宁真的很像。

    “原来如此,所以那位蒲城郡主才被送到京城生活吗?”李节闻言也再次猜测道,朱玉宁自己就是个强势性格,蒲城郡主也是个刚烈的性子,难怪两人会成为好闺蜜。

    “是我爹听说了王叔家的事后,才特意求皇爷爷下旨,让王叔把蒲城堂姐送进宫,免得他们父女再起冲突,一直到三年前秦王妃生了场大病,蒲城堂姐才回到长安,大姐与她也只能靠书信来往。”朱允熥再次解释道。

    李节听到这里也暗自叹了口气,朱樉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因为这个人十分残暴,秦王妃是他的嫡妻,却被他囚禁,连饮食都无法保证,甚至以残杀折磨王宫中的人为乐,蒲城郡主遇到这种残暴的父亲,却还敢反抗,也的确是个刚烈的女子。

    “你和父亲不是要去长安吗,见到秦王叔也要小心一些,他这个人脾气不好,万一惹怒(www.shubaojie.com)了他,父亲那里也会很难办!”朱允熥这时也再次向李节叮嘱道。

    “我知道,你放心吧!”李节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安慰道。

    “对了,上次你问我什么生意最赚钱,现在还没告诉我答案呢?”朱允熥忽然又想到那,陛下是到最后也叹了口气道。

    事实上就大明宝钞在朱棣当政时,一百贯宝钞才能买一石米,后来到了宣德年间,一贯宝钞竟然只能换五文铜钱,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登基时,宝钞已经基本不能用了,于是朱厚照索性下旨停止了宝钞的发行,整个宝钞前后加在一起也只发行了一百多年,而且后面的一半时期基本都属于无人问津的地步。

    “既然如此,那我们要不要向皇爷爷上书,提醒他宝钞出现的问题?”朱允熥闻言也立刻建议道,在他看来,既然知道宝钞的问题,当然要禀报给朱元璋,然后再想办法解决。

    “现在还不是时候!”李节却摇了摇头道。

    其实以前李节也想过向老朱提醒宝钞的问题,但后来慎重考虑过后他才发现,老朱未必不知道宝钞的问题,但他却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大明极度缺钱,赶走蒙元后,整个中原大地一片残破,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老朱把商税定的极低,许多土地也免去税收,如此一来,每年收上来的税就十分有限。

    可大明处处都要用钱,如此一来,宝钞就成为一个最好的敛财手段,哪怕滥发宝钞是饮鸩止渴,老朱也要捏着鼻子喝下去。

    “不是时候?”朱允熥闻言不解,“那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朝廷手中储备着大量的金银,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李节说着也抬头看向倭国的方向,有时候一些事情就是一环扣着一环,缺一不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