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一个时代的结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马哈木没有死,因为朱高煦死后围攻他的明军就陷入了大混乱之中。

    只是他也没能乘此机会逃出生不定就不用死,回京以后安安稳稳的做个太平王爷也说不定。

    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些人的错!

    “哈哈哈哈~~~”

    面容憔悴,满嘴鲜血的马哈木躺在地上放声大笑。

    “听说朱高煦死了?真是可惜,我本来还想和他平分,真正能够走完这段路程的人估计十不足一。

    至于年轻女人,则是被赏赐给了明军众将士。被当做了是战功奖赏的一部分。

    而牛羊马匹,帐篷粮草这些。马匹被作为优先护卫的对象,而牛羊则是能带回去多少是多少。带不走的,直接宰杀吃掉。

    等到处置完这些事情,接下来就是了却朱棣毕生最后一个心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心愿。

    封狼居胥山。

    祭是念给上苍听,可在王霄看来更多的是念给他自己听。

    “系统是神(www.shubao.info)仙吗?”

    王霄垂下目光默(www.zhaishuyuan.cc)默(www.zhaishuyuan.cc)的思索。

    等到下山之后,朱棣就一病不起了。

    其实之前他就已经病的极重,就连行走都无法做到。

    御医让他静养,或许还能拖上一些时日。可朱棣不愿意。

    他宁愿燃烧自己最后的生命,也要将自己的名字流传后世史书之中。

    等他真正做到的时候,死亡也就随之而来。

    “太子身体不好,你要挑起重担来。”

    病床上的朱棣已经无法动弹了,说话的时候也是有气无力,仿佛随时都会咽下最后一口气。

    “是。”

    一旁侍候的王霄恭敬行礼。

    “赵王昏庸,不似做事之人。让他去云nan就藩吧。”

    赵王朱高燧一点都不会昏庸,实际上他精明的很。

    朱棣这么说,无外乎是让王霄饶他一命。远远的打发到彩云之南去,眼不见心不烦。

    王霄侧头看向跪在一旁面无表情的朱高燧,缓缓点头。

    “好。”

    朱棣转动眼球,看向不远处的樊忠“把人都叫进来。”

    双目含泪的樊忠行礼,转身出去把等候在外面的众多军将们都给喊了进来。

    “皇上~~~保重龙体啊。”

    将军们冲进来纷纷扑倒在地,放声大哭。

    “闭嘴!”

    朱棣喘息着“没...没工夫说这个。”

    感觉到死亡就在眼前的朱棣吃力的喘气“传遗旨。”

    之前被任命为秘书监舍人的于谦强忍泪光搬来案几笔墨,摊开圣旨准备写。

    “朕登基以来,恪尽职守。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毕生无悔。今大限已到,特传遗旨。”

    “太子朱高炽,温厚仁爱,特命继承大宝。太孙朱瞻基,聪慧仁勇,命其监国。各军各营皆归其节制。汉王朱高煦,为国死战捐躯,特许陪葬长陵。诸臣工当忠心为君,卫我大明。特谕!”

    樊忠捧着传国玉玺走了过来,朱棣用目光示意递给王霄。

    王霄接过装有传国玉玺的盒子打开,拿出玉玺在圣旨上用印。

    这是真正的奉话了的朱棣。王霄缓缓伸手去试他的鼻息。

    片刻之后,王霄起身,轻轻的说了一句。

    “皇上走了。”

    旁边的朱高燧身子晃了晃,重重摔倒在了地上。

    中军大帐内的众多军将们放声大哭,声竭力嘶。

    哭号之声犹如涟漪般向外扩散出去,很快所有军营都是哭声一片,哀嚎遍(www.fanwai.org)野,山野间都为之回荡。

    朱棣年少时就跟随常遇春打仗,是打了一辈子仗的马上皇帝。他在军中威望之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各军各营都是摘樱子,起素幡,为皇帝举哀。

    入目所见,整个明军大营都是白茫茫一片。

    军中将士多有痛哭到昏厥,不能自己者。

    一连三他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这是在讲述自己的毕生功勋。

    说毕生无悔,指的是从未后悔过发动靖难之役。

    太子即位,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毕竟汉王已死,赵王根本构不成威胁。

    而让王霄监国,则是为了从法理上确定王霄继承人的身份。

    要知道朱高炽有足足十个儿子。若是朱高炽将皇位传给其他的儿子,朱棣在地下能被气的再活过来。

    各军各营都归王霄节制,这是朱棣将全国所有精锐兵马的兵权都交在了王霄的手上。

    这同样是一道保险,为的是能确保王霄可以日后可以顺利接位。

    监国,手握兵权。

    有这两道保险在,就算是朱高炽有别的想法也动不了王霄的地位。大不了王霄也可以来上一次靖难之役。

    朱棣是皇帝,生性多疑。

    哪怕朱高炽表现的如何看重王霄,日后大位非他莫属。朱棣也不会就此心安理得的相信。

    所以,他做出了这些布置。

    至于朱高煦陪葬长陵,则是朱棣为了保存心疼的次子死后的名声。

    于情于理来说,朱棣都是一位好皇帝。

    他多次北伐,打垮了塞外北元残部,彻底清除了草原对关内的威胁。

    他派马保下西洋,与海外诸国展开联系,施国威于海外。

    他编撰永乐大典,为华夏留下了一部旷古奇书。

    他修运河,清田亩,关爱百姓,消除藩王力量解除了内患。

    国家在他的统治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被称为永乐盛世。

    若是说有什么污点的话,发动靖难之役或许就是唯一的污点。

    叔叔抢了侄子的皇位,杀戮过盛。就连诛十族都被他弄了出来。

    无论功与过,在朱棣咽下最后一口气的那一瞬间,所有的一切都随之烟消云散。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于第五次北征蒙古途中,享年六十四岁。

    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www.shubao.info)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

    朱棣的时代,结束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