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他看到了陛下那张笑得份外诡异的脸(求订阅求票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长孙无忌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慢条斯理地道。

    “陛下,臣也觉得那《三字经》作者,行事诡秘,目的不明,是该当严查之。”

    “你们,就那么想知道《三字经》的作者是谁吗?”李世民缓缓地坐回了御案后边。

    “正是。”那些站出列班的臣工们都不约而同地颔首。

    李世民的嘴角微微一扬,玩味地道。

    “其实朕已经查明了这《三字经》的作者是谁了,只是朕在考虑,该不该说而已。”

    “???”满朝文武都齐刷刷地把疑惑与懵逼的目光,看向这位笑容看起来怎么都觉得有点恶趣味的大唐皇帝陛下。

    “陛下早就知道了?”房玄龄忍不住也趣出了列班,朝着李世民一礼追问道。

    “这倒没有,朕也就刚刚知道。”李世民朝着房玄龄微微颔首答道。

    呵,朕才不会那么傻,若说早就知道,岂不是让你们这些臣工觉得朕在调戏你们?

    房玄龄扬眉再闪朝着李世民一礼道。

    “还请陛下明言,臣有些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这位大才姓甚名谁?”

    “这种行踪诡秘,行事鬼祟的人,岂堪大才之喻?”孔颖达心情很不爽地又吐了一句槽道。

    这下子,另外一位忠耿之臣魏征不乐意了,站了出来,朝着孔颖达沉声道。

    “孔常侍还请慎言,这位《三字经》的作者,既然能够作出这等开蒙佳作,其才之高,魏某亦是敬佩不已。”

    “他不出仕,或许是有其苦衷,而今陛下既然知晓其人,又何须孔常侍你过多置喙?”

    “你!”孔颖达的脸色瞬间就黑了下来,恶狠狠地瞪向魏征,魏征毫不示弱地瞪了回来。

    “还请陛下明示。”长孙无忌扫了一眼魏征和孔颖达,径直问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

    “诸位想必都知道《千字文》吧?”李世民并没有直接回答长孙无忌,而是扯到了大唐开蒙的文章:《千字文》。

    一干文臣皆是无语,这不废话吗?谁不知道《千字文》?这可以算得上许多朝臣昔日读书之时的启蒙读物。

    不过既然陛下这么问,熟知陛下有了谈性的时候,最喜欢东拉西扯的长孙无忌笑眯眯地颔首答道。

    “这《千字文》,臣等自然是知晓的。这篇文章,乃是出自于梁朝的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之手。

    四字一句,不但对仗工整,条理清晰,而且文采斐然,以诗赋之体裁,而作开蒙之文章……”

    看到这位妻兄如此上道,李世民颔首微微一笑。“不错,但是,这篇文章,虽然是为了开蒙而创作的。”

    “但是对于开蒙稚童而言,则显得有些过于深奥,反倒是颇受文人雅士所好……”

    “而太子数月之前,伴上皇避暑于骊山汤泉宫,与东宫属官言及我大唐励志革新,大兴科举。”

    “然所用开蒙之物,只能续用《千字文》,而我朝能人智士辈出,著书立说者举不胜举。

    却未有效法《千字文》,以启蒙起埋头苦读诗书这几个形容词的时候。不是嘉许的语气,感觉像是在咬牙切齿一般。这到底是什么鬼意思?

    “随侍于太子殿下身边的东宫臣子,都有谁去了,你们可曾知道?”

    “东宫的诸多属官,都留在了长安,跟随前往的似乎不多。”

    “莫非是张玄素,此人实乃饱学之士,文采过人。”

    “不不不,我觉得应该是于志宁,于詹事的才学也同样十分出采。”

    “应该是于志宁吧,张少詹事好像没有随侍于太子身边,他留在了东宫主事。”

    “跟随太子殿下去的臣工,难道就只有于志宁一人?”

    那些文臣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纷纷,而这边的一票武将,也在叽叽歪歪。

    就连之前自己儿子上个月窜去了骊山轮值的尉迟恭都薅着浓须,忍不住小声地嘀咕了句。

    “莫非老夫的二郎也参与了?”

    “对对对,还有我家大郎肯定也参与了。”

    “我儿子也去了,指不定也算他一个。”

    “喂,老程,你愣着做甚,会不会跟你家老三也有干系?”

    程咬金薅着刚针一般的浓须,表情显得有些迷(www.xinbanzhu.com)茫。

    “前些日子,我家三郎回府跟老夫一块喝酒的时候,似乎提过一嘴。”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